【书籍解读】佐藤可士和的超整理术到底在说什么?
上个月赶在年后出了一篇文章教大家面试桌上的话术技巧,不知道大家用上了没有。我的文章内容是助力你去面试,提高成功概率,避开一些坑,如果你本身作品不过关,那么再怎么华丽的措辞也无法反驳事实。因为,事实胜于雄辩。
这一次呢,我想分享的是佐藤可士和的超整理术。所以今天的干货,更像是一篇我个人的读书笔记和从业六年以来的一些职业心得,对行业,对客户的一些看法。结合我入行六年遇到过的问题以及自身的困惑,还有过去几个失败的案例,引用书中的知识,今天统统整合在这文章里。
以下内容,佐藤可士和皆简称为“作者”。在我看来,这本书很多方法,可以成为设计指导法则。不信且往下看。
说实在话,这本书我读了两遍,第一遍给我的感觉这本书的内容十分浅显,因为书中第一章节讲的是沟通,掌握对方说话的核心所在;第三章讲的是物件,空间的整理术,化繁为简,不该留的统统舍弃,解放自己双手。随着我年龄的增长,在这个行业打滚的时间越来越长,接触的各类人也越来越多,阅历也跟随丰富,我发现这本书是小知识,大智慧。第二遍阅读的时候我放慢了自己阅读的速度,字斟句酌深挖作者想表达的意思,发现这本书其实并不是单纯讲设计师该如何整理自己办公桌,设计师该如何收拾自己公文包,整理自己的电脑桌面。通篇围绕“整理”,讲述三大整理术。
作者在里面引用了自己的一些案例,整理出自己思考的过程和项目中遇到的问题,并解释自己作为一个设计师,整个项目的操盘手,是如何在接到项目开始进行思考,作为一个真正的设计师是如何开始设计思考,毕竟,设计其实是思考的过程,也是思考后的产物。读完之后我再思考过去失败的一些案例,大梦初醒,醍醐灌顶。不得不让我有时候做出一些感叹,哦!原来是这样!
若只看书名你可能会觉得这本书讲的是一个设计师是如何整理自己的家,工作空间,生活用品的,但实际上这本书很大篇幅讲的是如何做广告设计,做广告设计中如何正确整理客户的需求,给出正确的解决方案。作者甚至提到,项目的解决方案其实隐藏在客户心中,我们作为设计师需要通过问诊的手段,找出病根(解决方案)。
设计师问诊客户好比医生问诊病人。
回想一下你去看医生的时候情景体验,当你身体不舒服的时候去找医生。医生是不是第一时间就给你开药方?我想肯定不是。如果单从你走路脚步声,观察气色就能判断你的病症,那这个医生要么是神医,要么就是江湖骗子。比方说你肚子不舒服,作为病者的你,在医生面前摸了摸自己肚子,你所认为的肚子疼,事实上可能并不是真的肚子不舒服,医生这个时候会问,哪个位置的不舒服啊?上腹,中腹还是下腹? 怎么个痛法,白天痛还是晚上痛?阵痛还是?
医生会让你尽量描述形容痛的感觉。
然后医生又会问,最近吃了什么,这两天吃的东西说一下。接着便是把脉,看看你的喉咙,舌头再做进一步的诊断。看,医生并不会因为你说的一句肚子痛,立马给你开药。而是根据自己的医学知识一步步问诊判断,抽丝剥茧一层一层问下去,最后查出病因之所在。中医里讲究望闻问切,也是这么个道理。
你若懂得问诊客户,必定能减少改稿的痛苦。
那么其实我们设计师,面对客户的时候,其实就好比医生面对着病人。我们需要的是和对方进行一步步深入的沟通了解,而不是拿到了项目之后,不假思索立马开始动手做。很多同学,拿到甲方的要求,不假思索直接动手开干。那么你改稿的几率几乎是99.99% 还有0.01%概率,就是客户可能对审美没有要求,也就是想要张图而已。
我们需要了解的是客户内心的诉求,从客户表达的意思里头寻找突破口,寻找思路。在面对不专业的甲方时候,甚至很多时候还需要揣测对方的意图。摆好自己的心态吧,我们日常面对的大部分甲方,都是不专业的。请看下方的一个常见对话。
很多时候,我们要思于前,行于后。所以沟通环节其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点。只有真正听懂了客户真实的需求,再动手进行设计,那么你就有很大概率可以降低改稿的次数。设计师都有一些小傲慢情结。总喜欢吐槽客户傻X。 我以前意气用事的时候也喜欢一言不合吐槽甲方,如今理智一点去面对,其实大部分的甲方还是很好沟通的。就像作者所说,我们自身不能带着情绪,同时也需要理智去整理对方的情绪,关键在于整理对方的思绪。
客户说logo不够大,然后很多人的做事方式就是放大一些,问客户够不够大,客户说不够,然后继续再调整。如此反反复复不仅低效,而且大家都感觉很厌烦。那你就把现有的logo复制5个,分别做不同大小,问他想要多大。
当然,也存在少部分人是这样的甲方。
“我不知道我想要的是什么。但是你这个稿子就不是我想要的。”
“感觉就是不对,但我说不粗来。”
“你把中国水墨风和这个墨西哥歌剧来一个柔和总结出一个新的设计方向”
/
这种甲方,换成是病人就会是这样的病人
“我不舒服,别问我哪不舒服,就是浑身上下都不舒服!”
“吃错什么我哪知道,忘记吃了什么了,也不知道怎么形容,反正就很痛”
你说,这样的(甲方)病人,再高明的(设计师)医生也束手无策啊。
关于自媒体和鹿班
央视的节目挑动所有设计师的敏感神经
我相信所有设计师都知道阿里的鹿班,央视还曾经做了一期节目,不少同学应该有所关注,那就是请了几个三流设计师滥竽充数大战鹿班,结果被鹿班碾压。
这个号称学习了人类3500万张设计作品,机智过人,上央视碾压人类智商的鲁班。1秒出8000张图,各大自媒体纷纷报道,鲁班要让设计师下岗失业了,于是引起设计师的恐慌,担心自己真的要被鲁班取代失业了,行业一片哀嚎声。
我们每天都被各种信息灌输进大脑,也渐渐习惯了自媒体向我们输送的“营养”大量吸收碎片化的知识和文章,还误以为自己非常掌握现状,而容易失去了自己的判断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我在之前的文章里面有提到“未来已来,过去是历史,现在是过去,未来即是现在。”人工智能是进步很快,人类出图速度,思考速度确实比不上机器人的速度,但是鲁班还不能完全替代设计师,目前顶多是“低端美工终结者。”这是我个人的看法,你们可以反驳。因为我相信机器人无法代替人类去感性思考问题,如果有一天机器人能像人类一样有感情,能思考问题,那么到时候要害怕的恐怕是全人类的安危,类似《变形金刚》这种电影可能会变成现实,而不是我们设计师的饭碗的问题了。
优胜略汰本身就是大自然的法则。如果你不思进取,不进则退,那么就算你不被鲁班淘汰,也会被用人单位所淘汰。我们无法逆转大势,但是我们需要理性去思考媒体给我们灌输的知识,如果媒体只是单纯报道鲁班那么可能不会过多吸引人的眼球,毕竟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而媒体只有适当制造迷雾和失业恐慌,那么这样才会引起更多设计师的高度紧张关注。
理性看待,独立思考很重要。越是人云亦云越要保持头脑清晰。这也是作者所说的,学会整理自己的思绪,不要被大众媒体,舆论牵着神经走。
三大整理术- 空间整理术
一辆跑车,70%的高速度在城市道路里用不上。
一部手机,50%的功能也可能用不上。
生活中,有很多琐事其实你可以拒绝掉,节约出时间。
这个是整理术的生活哲理,化繁为简,少即是多。这种设计理念,深入到日本的方方面面,这也是由于日本是一个小岛国,资源匮乏所导致的。举个例子,由于资源匮乏,所以日系汽车是全世界出了名的省油。日本的设计,也是简约至上,没有过多花哨,华而不实的东西。
不管是整理自己的电脑文件夹,还是生活中的衣柜,办公桌。请遵循一个原则,保留最重要的,该舍弃的务必舍弃。这种理念,放在设计上同样也适合。在视觉传达上,保留该传达的东西,如果一个版面上出现的元素,无法解释出存在的意义,那么请删减。
我这里做了一个错误的示范。很多人排版都喜欢这样,但事实就是,很多信息都是多余的排布。只是单纯为了追求所谓形式感,这里一块那里一块,然而也说不清楚到底这些加号,X符号存在的意义,那么我认为就是多余的。
这就是作者提倡的空间整理术。不仅整理空间,同样适合整理硬盘文件,项目复盘。
学会整理相似的源文件
在高强度高任务量的工作模式下,学会整理相似的源文件,很多重复的设计稿,可以提炼出一个通用的板式,这样可以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腾出时间做更有价值的事情。阿里的人工智能“鹿班”,就是整理了无数的设计元素,用计算机一般的速度快速响应需求。
我把一些常用而不重要,高度同质化的页面全部整合了一些通用的板式存在源文件里,那么我每次输出类似关于我们,设置,支付密码等等这些页面,就直接提取模板出来稍作修改,这样速度快很多。从这个角度去想,我们要像鹿班一样,学会提高自己的效率,免去不必要的功夫,在公司上班,难免会遇到一些流水线一样的工作,你不得已而为之的时候,我们要学会节约自己的时间,因为这是节约自己的生命。
学会整理自己的素材库.
设计师应该要有自己的本地素材库,有自己的移动硬盘。很多同学就疑惑了,现在网络上啥都有了,有花瓣有Eagle有站酷,有各大素材网站,摄影网站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别忘了,网速也有卡的时候,网站也会有崩的时候,就在前阵子花瓣不就崩了,还有设计师把自己的作品集存在花瓣,结果很不幸当天去面试正要打开花瓣的链接发现崩了,后果就是面试失败。你说悲哀不悲哀。这里我分享一下我的整理方法。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佐藤可士和的超级整理术方法论:掌握状况——导入观点——设定课题。
一掌握状况:替对象(客户)进行问诊,取得关于现状的信息。
二导入观点:一各种角度见识信息,找出问题本质。
三设定课题:为了解决问题,设定必须处理的课题。
掌握状况我刚才已经说了,接到项目的时候对项目一头雾水没关系,我们要做的是倾听,我们要接受客户传达的大量信息,推敲客户堆积如山的思绪,这其中包含有营养的没营养的,很多时候客户想要的东西太多,典型的例子,一个设计稿上堆很多的文字,什么都想要展示上去,其实他们根本没考虑现实的场景,现实就是,根本没人愿意阅读这么多的文字。
有的时候客户想表达的东西太多,导致客户自身思维混乱。空间整理术告诉我们,保留重要的。这里作者还提到一个沟通技巧就是,大胆假设。客户所处于的行业也许是设计师你不曾接触过的,所以在倾听客户的过程中,请大胆提问假设,这样会有利于把问题本质弄清晰。
通过把甲方原话复述一遍,问对方是不是这个意思。你还可以做出假设。
例如
“那这样%**%%&*¥* 会不会好一些”
“如果让你的产品跟对手之间做一个对比,那么你认为贵公司的产品优点在什么地方”
“假如你的%*……¥&没有这么多的%*……*% 又如何?”
“假设你这样的场景下,%*%¥*……*……”
对于客户的事情,要视如己出。站在不同角度立场思考,更有利于导入观点。
有一类如同神仙一般的客户他们有着清晰的思路,有着详细的市场规划,运营策略,有着非常清楚的Brief,甚至他们连视觉风格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能给出专业的意见,能对比竞品对手跟设计师沟通出不一样的方案。这样的客户,真的是神仙,可遇不可求。但是往往很多情况下,我们所遇到的客户会类似这样的情况。
“你先按照我们今天所说 ,先设计一个版面出来”
“恩,我不太理解你所说的,你先做个大概出来我们再深入探讨”
正确整理自己的方案,再阐述给客户听。
我周边有一些视觉设计大咖,设计功力十分深厚,但是欠缺了一些沟通能力。不会阐述自己的方案,那么客户可能也不会埋单。因为客户并不理解你的心路历程和思考路径。作者也在书中表达过这样的苦恼,向客户表达自己认为有趣的设计,却无法得到客户的相应,而这一切归咎于自己没有好好整理内心想要表达的事物。
“当思绪没有任何雾霾,所有的设计都凝聚于设计师和甲方共同的出发点和目的,逻辑自然畅通无阻,如此一来能毫无瑕疵解释,对方也没有质疑的余地。”
沟通能力很重要。
抛开自以为是,你思考的维度将会更加广阔。这里分享一个路虎小程序的项目,失败的总结
失败的原因就是没有真正理解客户内心的诉求。也就是退一步去思考,客户真的需要这玩意吗?先交代一下项目背景。我朋友在汽车行业打滚多年,在一家汽贸店任职销售总经理。去年店铺全新升级,想要进一步拓宽业务渠道,搭上小程序这艘快船“出海”。于是就联系到我这边设计一款汽车小程序。整个过程很顺利,1个月后小程序顺利上线。
于是我朋友又有了新的想法,想看看路虎那边是不是也要做小程序。为了拿下路虎这个大客户,我花了差不多10天的时间写方案,而且还精心设计了排版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这里我展示部分的图。还把整体的项目逻辑,小程序的交互理顺了,万事俱备,就差客户点头确认输出视觉稿。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我事先做好充足的准备,我整理清晰我自己的思路,查阅了汽车行业的现状,行业痛点,和目前的汽车小程序的优缺点,画了思维导图和交互图,结合目前行业的痛点列出自己设计方案的可行性以及便利性,更为深入的是我连客户准备提问什么样的问题我都想好了答案。而这一切,就是我自以为的掌握全局,在没有跟客户接触和沟通的情况下。我料定客户必定会被我的完美方案所打动,会钦佩我的谈吐和折服于我的专业能力,会全程被我牵着思路走,会认同我的观点“传统4S需要新的流量渠道注入,结合小程序的线上优势才能扩大自己的流量势能,增加销量。”
就在我认为已经掌控了全局,十拿九稳,信心满满去见客户的时候,对方一句话回绝了全部。我们线下业务体系,售后团队,维系客户方面已经全部做的非常完善。至于你说的流量,其实我们路虎的知名度,也不太需要什么流量不流量。
客户的问题其实很简单。我们为什么需要这个东西?这个能带给我什么实际好处?
汽贸店小程序的顺利让我以为路虎也同样能够被我轻松的拿下,殊不知,其实汽贸店跟路虎是有区别,如果增加这个小程序,那就意味着需要更多的人力去支持和维护,这是一笔不小的成本,对于路虎这样的汽车品牌大IP,不需要流量的加持,在线下服务已经足够完善的情况下,多做一个小程序是多余,而且并不能直接带来更大收益。
一般普通汽贸店相对于大品牌而言,更渴望流量和知名度。因为做一个小程序确实有利于线上的传播,拓宽渠道流量和曝光率。一般汽贸店没有路虎这般完善的体系,做小程序或许是完善线下用户体验的另辟蹊径。
我根本没有退一步去思考问题,对方是否真正需要这个东西,换个角度说,为什么路虎需要做小程序呢?所以作者提到的观点让我当头一棒。有的时候我们越是深入,我们反而越是背离了事实的真相。后面回过头来仔细想想,有的时候我们所认为的事情,看问题的角度,总是过度专注于某一些方面,而这样带来的弊端则是这样会容易让我们看待事物有偏见,而不能真正找到问题所在,所以我们下次思考问题的时候,应该退一步思考,而不是一头扎进去,被蒙蔽了双眼。
多问问自己以下这些问题
“等等,这真的是客户所需要的吗?”
“客户真正的愿景是什么?”
“客户为什么需要设计这个东西?”
“你为什么需要这样设计?能不能换一种思路”
后退一步的思考,能让我们更能看清本质,找到客户内心的诉求,从而找到解决方案。抛开自以为是,退一步探索重新审视观点,越是一头扎进去深入,反而越是背离了真相。
这是来自网络的段子。
不过凡事也说不准,事后诸葛亮也没用。哈哈,以上所说的仅仅是我个人的一些思考。说不定转眼间这家路虎店被其他人拿下了呢?学会站在不同的角度寻求本质,解决问题。从今天开始,放下你的诸如此类的想法
“我想应该是这样”
“我认为”“绝对是这样没错”
“不,这不可能。”
“从我的角度去思考用户,我认为他们是……”
最后关于设计和设计师
其实我本人没有去过日本,对于设计历史这一块也没有深究,因为我本身是非科班出身。但是抛开历史政治因素不讲,日本民族是一个非常善于学习和模仿的民族,不得不承认日本对于汉字的理解有的时候比我们更为深入和独特,日本的平面设计水准也非常的高。
通过这本书发现作者其实不仅仅只是一个平面设计师,他所接触的项目,思考问题的角度,从视觉层深入到战略层都有所涉猎。他会根据客户内心的诉求,从战略层面上去提炼出设计的方向,最终运用设计理论把设计执行落地,也就是他所说的,将无形的,虚无缥缈的化为有形之物。
可见在日本真正的设计师,不是我们狭隘层面所认知的设计师。什么叫狭隘层面?很多人会觉得设计师,做好自己视觉层面的稿子就可以了。其实并不是,视觉层面永远仅仅只是基础。视觉层面是表现层,表现层背后是架构层,架构层背后是战略层面的内容。
设计是为了解决问题。所以如果你单纯只是做一张漂亮的图,好看的酷炫的图,是解决了客户出图的需求,毕竟从专业技能上,客户确实是不如我们会操作各种软件,各种炫技。但真正的设计师远远不只是单出图这么简单。
我入行这么久很少经历大的改稿。主要原因是,前期沟通需求的时候,做充足的准备。认真倾听客户的需求,当我认为我明白客户想要的是什么了,我才开始进行设计的工作。
这本书我就解读这么多给大家听,可能说的不是很好,里面也有很多内容是我没有解读的,所以我建议看完我这篇文章,可以买一本整理术从头到尾认真读一遍。整本书大概200多页,大概1周时间可以完全消化完。
有机会,我们一起探讨一下到底什么是设计。什么是设计师。
读书是吸收知识,
写文章是理顺思维产出。
笔锋拙劣,字斟句酌
反复修改十来回
所以一个月才出一篇
谢谢大家持续关注。